我曾于前文提到,有种人必须经常贡献自己的力量,否 则罪恶感就会上身。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必有贡献,对他人也 有意义,会使他们莫名惊讶,并且存疑:“世上怎么可能会 有这种好事?! ”
他们认为,自己要是没有做出任何贡献,对他人而言就 是麻烦、累赘,因此会当牛做马地卖命。这情况是让人感到 很心酸的。他们对自我的存在抱持着疑问,为人舍身是要获 得认同,但绝对不快乐。
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人带着沉重的表情拼命工作,这 种人或许就是这样看待自己。
葛丁夫妇在著作《再生之旅:用再决定治疗改变一生》)中,提到以下这段: “也就是说,当一个人被施加了 ‘不准存在’的禁令,以及 ‘给我死命工作’的命令时,他就会使劲地工作,忽略掉想 自杀的冲动,借此救了自己一命。” ^
葛丁夫妇表示,一个人针对“不准存在”的禁令所做出 的最病态的决定就是:“既然这样,我就去死一死。只要我 死了,你就会爱我了吧?”对孩子来说,父母老是对自己摆 出施恩的脸孔,没事就说:“为了养大你,我可是吃了不少 苦头!”那孩子大概会想去死吧?
孩子会觉得,既然自己是造成父母痛苦的原因、不幸的 根源,就会认为“我最好消失”。这就是所谓“不准存在” 的信息。
葛丁夫妇举出一个母亲的案例,她经常对孩子说:“要 不是因为你们,我早就和你们的爸爸离婚了。”这句话的含 意为“是你们造成我的不幸”,但孩子会解读成“我消失比
较好,,。
人除了会接收这种“禁令”,同时还会收到另一种“命 令”:“你必须更努力工作!你必须变得更强大!”这也会逼 迫人沦为愁容满面、忧郁罩顶的工作机器。
-仔细想想,这实在很不幸。上班族经常将“好忙、我好 忙”挂在嘴上,但却带着些许炫耀的味道。其实那是为了强 调:“我可不是个没有生产力、缺乏贡献的无用之辈。”
葛丁夫妇说,患者往往更偏向遵从“禁令”,而非“命 令”。从心理层面来看,一个人同时接收命令“你必须更努 力工作!你必须变得更强大!”以及禁令“你给我消失”, 等于跟工作奴隶没什么两样。只见他满脸忧郁地埋首于工 作,却缺乏干劲。毕竟奴隶与主人就是不同,两者之间的鸿 沟不是光靠努力或贡献就能跨越的。
即使再怎么拼命工作,对团体做出多大的贡献,这个人 的心底依旧受到“不准存在”的禁令操控。换言之,他依旧 认为,自己的存在并不受欢迎,只不过是因为有贡献,才得 到允许,可以留下来。
如同葛丁夫妇所言,这些人通过工作来救自己一命,或
许光用“拯救”二字仍无法完全囊括。因为他们根本就成了 奴隶,而且很难体会到,自己就算毫无贡献,在对方心中依 旧是有价值的;即使没有作为,人生还是有意义的。
戴维.希伯里与弗洛姆瑞茨曼①
指出,牺牲自我的献身行为’其 实是强烈依赖对方的表现。我认为,这句话相当精辟。这样 的行为,只是让心理上比较轻松罢了。或许是他们同时接收 到,“不准存在”与“给我死命工作”这两种互相抵触的指 令,相形之下,牺牲自我反而轻松多了吧!
希伯里强调,牺牲自我的献身是为了隐藏自己的软弱, 其实这也很容易想象。而有些人动不动就把自己摆在被害人 的立场,也是同样的手法。最适合拿来实现“不准存在”与 “给我死命工作”这两种相互矛盾的指令的手段,就是自我 献身或装成被害者。
那些人接收到禁令而“不准存在”,只有露出被害者的 表情才能轻松一些。而忧郁症患者无法完全沉浸在他人的善
①美国心理治疗师、心理医师。最著名的是提出“精神分裂原发 的母亲”概念。
意之中,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就理所当然了。
不过,如果在幼年时期,母亲对你说:“只要有你在我 身边,我就好开心。”像这样的人就不必装成一副被害者的 模样,也无须因为表现出自信满满的样子而觉得过意不去。 他们不用装可怜,也能感到安稳平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