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过度自责”也是同样的道理。他们的攻击不是面对外 人,而是正对自己。恰好自己又是“消失了更好”的存在, 所以他们借由自我指责让心里好过一些。
牺牲式的自我贡献、欺瞒式的被害意识、走投无路的自 卑或自责,这些心理现象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:怀有一种 “我最好消失”的自我印象。
“我最好消失” “我的存在会给他人添麻烦”这些自我印 象就是引发各种心理状态的罪魁祸首。
举例来说,“难堪、难为情”的心理就是其中一种。
津巴多表本,容易觉得难堪的人有 个特征:无法向人寻求帮助。他们确实会觉得,就算麻烦别 人帮忙的是一桩小事,也会为此裹足不前。不仅包括跟自己 有关的事,就连为了他人而去麻烦人,他们也会觉得不妥。 原本就有心理疾病的人则会更有顾虑,担忧自己的所作所为 增添他人困扰。
患有“对人恐惧症”者,同时害怕自己在他人眼中也是 个棘手的存在。他们的症状严重到认为自己的存在对公司、 同事不利,于是决定辞职。甚至还有人一天到晚提心吊胆, 担心自己的长相或表情令同事感到不舒服。
也就是说,这些人之所以无法拜托他人,就是这种心理 状态的延伸。“无法请人帮忙”,就是害怕自己的请托会给 对方造成麻烦。这个症状跟“忧郁亲和型人格”有相通之 处。这类人总是想着一定要帮助人,不然就会觉得自己似乎 造成对方困扰,惶惶不安。
同样地,这也能套用在“因为不安而努力取悦他人”
者,他们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武装起来。若不能逗人开心,他 们便感到不安,对无聊至极的事也要表现出兴味盎然的模 样.,还大呼:“桂,好开心!”
可是,基于不安来取悦他人,怎么可能会感到开心呢? 然而,这个内心充斥着忧烦不安的人,早已丧失了感受开心 与快乐的能力。
某些人会对过度执着的人建议:“你要找到嗜好啦!” 这个忠告或许没错,但并没有什么效果。因为,不安的人并 没有能力去享受事物,所以也无法拥有兴趣嗜好,他们根本 不觉得那有什么好玩。
打个比方就能明白,当某人独自处在伸手不见五指的 黑暗里,惶恐不安,被恐惧笼罩,吓都吓死了,还有什么 乐趣可言?要他们体会色彩的斑斓、音色的美妙,根本是 天方夜谭!
恐惧与不安剥夺了人们享乐的能力,这个道理不言而 喻,在思考人类生存方式时,也必须纳入考虑。
幼年时期遭到拒绝而不安的人,要他们“享受人生”是 不可能的,好比逼迫旱鸭子下水游泳,强人所难。
一群人做着同一件事,有人感到快乐,也有人一点儿都 不觉得开心;即使身处同一个空间,在同一片天空下、品尝 同样的食物,心中安适的人能够感受到快乐,而内心不安者 则因为随时随地都要武装自己,所以怎么样都开心不起来。 极力防止与别人发生摩擦,也避免增添别人的麻烦,是他们 最大的特征。而他们举止彬彬有礼、进退得宜,其实也是为 了不想添麻烦。